永遠的春播
一年一度的春播,是父母不輟勞作的農事,永遠的心事,累并快樂著的幸事。所以,我總會憶起并感動。
中國彭水網◆何龍飛
一年一度的春播,是父母不輟勞作的農事,永遠的心事,累并快樂著的幸事。所以,我總會憶起并感動。
自我記事起,便知道父母是春播的能手。不是嗎?一年之計在于春,父母諳得此理,在三月里忙得不可開交:先是紅薯得下種。眼看紅薯種經歷了整個冬天的蓄積,漸漸在發(fā)芽。父母不敢懈怠,立即把下紅薯種排上日程,作了合理分工,母親挖、欠土,保證苗床地呈細泥狀;父親將紅薯種裝進籮筐、把糞舀到桶里后,分別挑到土里待用。一陣忙碌后,苗床地打理出來了,糞被潑到細泥里,再和轉。隨后,將紅薯種下到細泥上,撒一層蓋泥。最后,在苗床地上平蓋一層薄膜,再在兩側均勻地插上篾片或小樹棍,彎成弓形,固定好,蓋上第二層塑料薄膜,用小石頭壓實其邊沿,以防風吹翻或損壞。至此,父母通力合作,不到一天的功夫,就下完紅薯種。望著那些白色的薄膜以及隱約可見的紅薯種,父母感到了無比的寬慰。接著,使勁地憧憬紅薯發(fā)芽、茁壯成長、喜煞并犒勞一家人的情景,禁不住心花怒放起來。
玉米也得播種了。父母不敢馬虎,麻利地干起來。玉米種是老品種或良種,早就備好,擱在土里備用。挖、欠土結束后,平整苗床地是關鍵。只見母親拿起糞瓢,潑灑父親挑來的糞,用鋤頭鏟、和;父親也沒閑著,弓腰,蹲下身子,用揚鏟抹平細泥。玉米種派上用場了,被父母兩粒一組地鑲嵌進苗床的細泥里。照樣,不忘撒蓋泥,蓋平膜,插篾片或小樹棍,蓋第二層膜并壓實,一廂廂玉米種就播完了。目睹苗床地及薄膜,父母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,對豐收及令全家人飽腹的希冀越來越濃烈。
后來,鄉(xiāng)親們嫌薄膜育種麻煩,改用點播。父母思想解放,也趕上了與時俱進的趟兒,實行點播玉米。只需挖土后,打好窩,將玉米種撒進去,壅好土,即點播玉米大功告成。再早出晚歸地勞作一番,點播玉米全面結束。那時那地,盡管腰酸腿疼,疲倦不堪,可父母一看見那土窩,想到窩里安靜地躺著的玉米種能帶來美味、填飽肚子,很快就有了精神,長嘆一聲,其樂融融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,肥球育玉米種推廣開來。父母沒有落伍,早早地配和好帶肥的細泥,用手搓出一個個大湯圓般的肥球,再按兩個小凹凼,把玉米種放進去粘緊,相對整齊地放置于苗床地上,撒一層蓋泥,蓋上薄膜,壓緊。這樣,人工育肥球玉米種就完成了。肥球機出來后,其他程序不變,只是經壓、鉆、提等操作后,肥球機制泥團代替了人工搓泥團,省事、省時、省心,自然博得父母青睞。有了機械化,父母播種玉米的效率大幅提升,心里滿是喜悅。
水稻播種緊跟而來。起先,溫室育種盛行,父母就按照要求端去墊有塑膠、撒好稻種的木盆,集中育秧。后因種種原因,溫室育種退出歷史舞臺,改為田土育種。為此,父母,搶抓時間,心靈手巧地忙開了。把稻種和著消毒液浸泡半天、以預防病蟲害是前提,父親照辦不誤;將水田作為苗床地乃基礎工作,父親則精心整理;肥泥和勻,撒好稻種及蓋泥,鋪好平膜,插好篾片或小樹棍,蓋嚴薄膜,父母配合默契,有條不紊。要是嫌水田麻煩,就在土里播稻種。其環(huán)節(jié)及注意事項都一樣,只是地點有所改變,更便于勞動。不久,秧盤應用了,每個洞里撒有適量稻種與不帶肥的蓋泥面,再在薄膜的助力下,同樣讓播種問題迎刃而解。時間一長,秧盤也被拋棄了,父母與鄉(xiāng)親們一樣,還是覺得撒播、薄膜育種較適宜,就沿襲下來。
這樣一來,父母的春播統(tǒng)籌兼顧,井然有序,播出了歡聲笑語,播出了踏實與自在的美好心情,播出了一家人的希望。特別是我逐漸長大,從去地里看父母播種到能幫助父母播種、減輕勞動量,常令父母倍感欣慰。我也在助力父母春播中,尋覓到了樂趣,增長了見識、技能,學習成績亦步步攀升,贏得了父母越來越多的夸贊,怎能不令我歡欣鼓舞!
參加工作、有了妻女后,父母的春播從未停止過,依然是在裝扮大地、播撒希望、詮釋耕耘。我作為在外工作的游子,始終牽掛著堅守在故鄉(xiāng)的父母和他們春播的農事,就會在鄉(xiāng)愁濃烈時,抽空回家去看望父母,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春播事。日子一久,我參與春播的本領下降了,以至于成為了“客人”。不過,父母理解我,常說春播是他們的事,一輩子的事,永遠的事;一個家庭如此,一個國家更是如此。春播不可或缺,春播會永遠堅持;我干好工作之余,能回去看看,說說話,吃吃飯,他們就知足了,感到幸福了……聆聽父母的話語,我的心里五味雜陳:既為父母執(zhí)著的春播精神感到由衷的敬意,分外感動,又有一種酸酸的、愧疚的情愫涌上心頭。不管怎樣,我都會每到春播時節(jié),要么回去給父母打氣、安慰,要么打電話問候后,面朝故鄉(xiāng)的方向,為父母虔誠地祈禱和祝福,向父母永遠的春播致敬。這是我能做到的,也正在踐行中。